盡管學歷上已經努力讀到了最高,但對于只在學校環境里待過十幾年,卻對完全沒有任何求職經驗的博士人才來說,經常有關于高校面試的困惑……
凡是高校面試,尤其是那些有編制,又解決戶口,提供人才公寓、百萬安家費等待遇很不錯的高校招人,面試基本都是真·大佬交流現場,全國各地的優秀學者濟濟一堂。
若是你在面試時一不小心答錯了,就堪如臨門一腳“射偏了”,只能捶足頓胸,錯失良機。
· 壹 ·
不同的面試標準
搜索“高校面試”話題,大部分作為過來人的碩博人士分享的都是【硬條件】的準備。
多發文章;
強調核心期刊一作/通訊的數量;
強調SCI、JCR、CSSCI;
強調國家級項目……
但這些并不是在短暫的面試期間準備的,而是求職者看準了某高校的招聘信息,應聘的時機到來之前,在幾年的漫長學術之路上漸漸積累的。
也就是說,這些【硬條件】是進入高校的門檻,在同一時間段面試的碩博人才們,大家擁有的科研成果對比招聘要求都是只多不少的。
如果你多一點,或許是優勢,但也不絕對,因為高校每個崗位的標準其實并不統一。
要知道,高校發布的崗位背后,隱形條件是不同的。
首先,在面試會上,一般會有高校人事處的人在場,還會有相應的系領導提問。
01.如果面試教學崗,面試官多數會問教學相關的問題。
我面試的時候就被問過有沒有相關工作經驗,領導們除了看簡歷還會再問一下具體工作內容;以及之前發表過什么論文,還有一些就是教師的結構化問題;如果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了,怎么處理師生關系,師德師風問題也會問。
當過高校面試官的朋友說,形象是否符合招人目的(指五官端正),也是她們評估的條件之一。
高校其他常見評估條件還有:
①申報國家或是省重點學科之類的都是有師資條件的,就會看還差在哪,然后招人補;
②同一個崗位,高校一般不會每年都招人,招人是因為缺人,比如現在強調校企合作,有時候缺這方面的人才,就會優先考慮有企業經歷的;
02.如果有指定研究方向的崗位,就會著重問研究成果和論文,以及繼續研究的方向等等。
只有本校領導知道高校招人“差”什么,有的招聘條件也會有這方面的針對性,一定不要忽視它。
· 貳 ·
面試表現不好有影響嗎?
當然有啦!
因為是差額招聘,如果是招一線教師的話,面試不好影響還是挺大的。像這種需要有實操性課程的崗位,基本都會試講,最后看面試表現決定。
說到面試,筆者曾在參與了本省某重點高校引進人才宣講時,親眼目睹多位求職者回答面試問題時,“一問三不知”。
當然,這里不是說他們的學術能力有問題,而是一些最最最基本的職場常見面試問題,顯然沒有準備過。
面試官:“你好,X博士,請問你了解過我們學校嗎?”
X博士:“不好意思,我還不是很了解,貴校所在的地區我是第一次來?!?/span>
面試官:“你沒有了解過我們學校這里城市的話,我怕以后你飲食氣候什么的會不(待)習(不)慣(久)……”
高校面試跟企業面試,似乎也差不太多。都是大面先篩一批人,一環扣一環,聊得好也會主動談談待遇問題。
對了,說到高校待遇問題,應聘者不考慮現實情況,而盲目要得高,也會影響面試。
比方說高校對這個崗位的定位是急聘,看著合適的人才,可能提前給中級或高級待遇,給博士或是高級人才安家費之類的也很大方。
但如果是長期掛著的崗位,人家也不著急,那就是——
「“你愛來不來,我就給這么多?!薄?/b>
三條腿的“蛤蟆”打著燈籠找不到,兩條腿的人卻卷得一大把。
「旁邊還在等著應聘的名校博士還沒畢業,這崗位反正不著急招人,要不等等她/他也行?!?/span>
· 叁 ·
高校面試要點總結
01.提前了解應聘崗位的面試方式,加以練習和問題預演
現階段流行的面試形式中,結構化面試幾乎占據八成以上,而剩余的幾種考試形式,還另外包含有無領導小組討論、半結構化,自由提問式面試、崗位技能測試/操作能力測試、面談等。面試一般會有幾輪,有些學校的戰線甚至按月算,充分準備,游刃有余。
02.主動了解所報名院校的演進歷史、學術成果、優秀校友、地域文化等等
面試官有很多問題,基本都會圍繞本校和崗位特點來說。
03.注意著裝,禮貌的言行舉止幫你事半功倍
正所謂“正裝加分,油頭扣分”,同等條件的話,外在條件的清爽或亮眼,肯定是加分項。
當然,關鍵還是自身符合門檻要求的學術成果,它永遠是高校與你談判的先決條件。
“高校,從來都是人才輩出、四方輻輳之地,當你正中面試官下懷時,她/他自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你?!?/font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