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XXX教授從重點高校,跳槽到XX中學……”原本以為這樣的新聞,只會發生在北上廣深,近兩年,聽聞筆者二三線的老家重點高中也開始有樣學樣了。
看來高學歷人才向基礎教育遷移所帶來的“內卷”,現在已經不是稀罕事兒了。
有擁有高學歷、優秀科研成果的知名高校教師“跳槽”到中學的;
有公辦教師離職,轉投私立學校的;
以前還會有名校教師跳出體制內,開培訓機構,如今因為“雙減”絕了這條道路……
留給高校教師的選擇仍然很多,但是明朗的方向似乎不太好說了。拋開現象看本質,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,讓這些高學歷人才不約而同地選擇「從高校離開」呢?
01.
教職人員的煩惱
有編,意味著穩定和體面。那為什么還會走呢?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:“部分高??赡艽_實存在一些管理和評價的問題,使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受到限制,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教師選擇從大學里離開。所以高校在對青年教師的管理包括待遇等方面確實需要進一步改善?!?/span>
上周,筆者看到一個在高校有編制的老師朋友發了朋友圈,宣告自己正式告別“圍城”。
擁有高校穩定的工作,一直以來都讓人艷羨,沒有人能想到她會作出這種決定。
她說:“我們學校在郊區,離家太遠,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。當初也是為了編制去考這個崗位,現在看來它或許是不適合我穿的「衣服」吧?!?/span>
既然已經離職,導火索是啥,我也不好再問。
不過當聊起如果有其他人想去高校工作,她會不會強烈反對時,她搖了搖頭,并真心建議道——
“如果是我的話,不會先考慮待遇,不比現在低就行;重要的是工作環境如何,是否有學術環境,人文關懷好不好,行政對一線專業的影響有多大,需要進行多少的人際關系交往等等……看單位吧,有編制還是很有安全感的,再怎么樣也是正規軍,只是那些瑣事太消耗人了?!?/span>
外行覺得大學老師光鮮清閑,內行才知道高校的任務也很繁重。
對上面,要認真完成教案,應付教學部門檢查;對學校,想量化工作但其實很難量化,除了日常上課和指導學生參加各種比賽,同時還有諸如備課、發論文、做項目、橫向課題等隱形工作;對學生,時刻需要創新教學方式,對學生身心和成績都要負責云云。
都說好工作本質是「錢多事少離家近」,如果占兩個就是可以考慮的工作,但現實卻是能夠占一個就很不錯了。
離家遠、收入低、教學任務重、行政工作瑣碎、家庭因素、身體原因等,無一不是教職人員的煩惱。
江西臨川,70名教師從公立學校集體辭職
02.
主動選擇環境
哪怕是在編人員,「跳槽」也是一件正常的事,它只是一種選擇,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換環境的目的。
俗話說“人挪活,樹挪死”,高校教師一般都有幾年的服務期限,和普通求職者相比,他們無法想走就走,所以選擇厚積薄發。
到了而立之年,有一定的學術儲備的部分高校教師才會大膽“跳出去”,收獲職級和收入的雙重提升。
同時,高校老師也分科研和教學兩個方面。
普遍來說,科研方向的老師可以去一些科研機構,帶著足夠的科研成果和高學歷背書,跳槽并不難。
教學的老師跳槽選擇性就更多了,“誨人不倦”“諄諄教導”……說明教師大多語言表達能力不錯,知識底蘊和常年提升的學習能力,也足夠處理大部分工作。
也有許多教師跳槽到機關事業單位。從一個體制內,跳到另一個體制內,不變的是一顆尋求穩定的內心。
或許,是“求職難”“非升即走”等來自大環境的壓力,令高學歷人才們普遍感到焦慮,使得高校教師跳槽也不再是稀罕事。
“高學歷都這么卷了,之前還有企業6000月薪就想招博士的……那企業招我們又肯出多少錢呢?”
“居必擇鄉,游必就士?!本泳幼?,必定選擇風俗醇美之鄉,交友旅游必須接近賢德之士。人對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,環境對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,但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環境。
跳槽后的單位不一定100%會比前一個好,但是本身還能有選擇,就已經比沒得選的人多了巨大優勢。
所以說,高學歷人才的求職恐慌大可不必,大家的焦慮更多是“優中選優”,適當的危機感帶來的警惕心也許是一件好事。
機會,永遠留給想好了且有準備的人。